top of page

小朋友有語言障礙的成因有很多,言語治療致力針對不同的範疇提供治療。
家長常見的關注有以下情況:
語言能力落後、流口水、發音不準等
每個小朋友的情況都不盡相同,家長宜諮詢專業意見,再配合訓練。
其實,言語只是溝通的其中一環,聲音、動作,甚至一個眼神,都可以是溝通的媒介。所以,家長可多觀察孩子的行為,再積極回應,讓孩子有動力與家長進行交流。家長不用過分強迫孩子發聲,可先跟隨幼兒的喜好,如看見他們在玩車車時,就直接加入遊玩,並積極進行語言輸入。語言輸入即簡單描述孩子所進行的動作,例:孩子在玩車車,家長可說:「車車」、「推」,務求讓孩子先吸收,再學習。
一般來說,0-12個月大的幼兒屬於牙牙發聲期,他們所發出的聲音或未有真正的意義。直到1歲,幼兒才正式進入單語期。他們會開始學會真正有意義的字詞,例如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、「車車」等。到2歲時,幼兒會開始將兩個詞語組成片語,但結構不甚緊密,如「媽媽、車」。換言之,如家長發現孩子1歲到1歲半仍然未能說出有意義的字詞,便需要考慮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

bottom of page